您现在位置:汽车旅游网 >> 新闻资讯 >> 浏览文章新闻资讯

全国千名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谢桂年

2024-5-8 8:53:23 不详 汽车旅游网


8f63fd617ede764a7a50efa221d0b6d.jpg

      有一种品质,就像春雨,无声无息,不仅洗涤冬天的纤尘,同时滋润万物;有一种花开,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芍药的妖娆,没有玫瑰的惊艳,却冲天香透黄金甲;有一种 人,没有卓越的丰功伟绩,却以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一群人,带动一些事,照亮一片天!他们或许看起来很平凡,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不平凡的贡献!谢桂年老师正是这样,在工作中以拼搏进取的精神书写着一曲青春之歌,在退休后的金色 年华又以无私奉献精神领舞一个时代、舞动一座城,诠释着沂蒙精神平凡中的伟大。

引子

     2024年4月1号上午,接临沂市原副市长于中华先生电话,推荐我采访一下谢桂年阿姨,他在电话中告诉我:谢姨的人生丰富多彩,非常值得一写,并约定第二天上午九点半左右带我去见谢姨。

     4月2号上午九时,我如约来到三合园A区家属院,在于中华先生的引荐下见到了“谢姨”,老人家虽然年过八十,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身体状态良好。她思维敏捷,非常健谈。回忆起往事滔滔不绝,神采飞扬,眉眼间全是精神,话语中都是故事!尽管没有惊心动魄风起云涌的传奇,但那种对人生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与追求、对生活火热的情怀与姿态,依然感染了我,打动了我。

       往事如风,充满沉甸甸的抒情!一个个荣誉证书、奖杯,在诉说着火红的岁月。一张张(本)报刊或视频,记载着那时的金色年华。


光荣之家,优良传统代代传承

       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辈三代紧密相连,这句话有多少道理咱们不去考证,但每个人受家庭环境及教养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谢桂年1935年出生于一个光荣传统的书香门第和革命之家,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谢策勤一生治病救人,后来创办临沭县首家聋哑学校。谢策勤1943年加入抗日游击队,成立四人组成的卫生所,他们创建了东海县医院。曾经有一篇报道《聋哑人走出无声世界》,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在他治病过程中,曾经治好了一个小哑巴,让小哑巴开口说话,创造了奇迹,引起轰动,传为奇谈和美谈。实际上,老人家不过是发现小哑巴因为听力受阻,但还没有完全失去听力,所以用针灸技术先从治疗听力开始,从而使他没有真正变成哑巴。1969年,在老人家多次去省市各部门的争取下,特批成立临沭县聋哑学校,任第一任校长!现在已更名为特校。临沂市老干局领导郝文峰专程领某报记者对老人家的事迹进行采访报道,形成很大的反响和影响力。

      打开临沭特校校史第一章《七旬老人艰苦创业办聋校》:“1985年,为筹建聋哑学校,他四处奔波,在村里借来旧屋做教室,又聘请了离休教师李文杰协助教学……二位老人办聋校的感人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工人日报》、《临沂大众》、《连云港报》、《大众日报》和《农民日报》等都做了深入报道。

       谢老在从医期间,不怕劳累,不怕吃苦,尽心尽力治病救人。为了使群众少花钱或不花钱也能治病,他遍查医书、亲尝百草、广泛搜集民间验方。他治过麻风病、黑热病,挽救过垂危病入,治好了一些疑难杂症。在给别人治病时,他全身心投入,经常达到忘我的境界。他给看病时既不要钱也不要物,或是开了药方让病人自己买药,或者把自己亲手采集的中草药送给病人。谢老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广泛赞誉。”

      在《临沭县志》(1986年---2007年)人物卷中赫然记载着这样的文字:谢策勤(1911年---1996年4月),临沭县大兴镇古龙岗村人。1939年投身抗日活动。后随武工队行医,一条扁担两个药箱,为抗日军民服务,在羽山周围治愈大批黑热病人。1944年2月任江苏省东海县医药救国联合会会长。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很多农民因饥饿得浮肿病,缺医少药。他主动深入农村巡回医疗,采用祖传验方,挽救了众多浮肿病人的生命。1955年起,他研究治疗聋哑病人。1985年10月创办“古龙岗聋哑听说学校”,并将教学经验编写进一本《让聋哑人走出无声世界》的小册子。1989年10月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授予“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5月学校迁至临沭县城。

      谢策勤1911年1月出生于临沭县,一生行医,编成《农村常见病85种土方草药验方顺口溜》、《中草药歌词》、《针灸歌词》等。1954年至1982年历任江苏省东海县人大代表、人大委员、政协委员常委。离休后获江苏、山东两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

在谢桂年姊妹给父亲立的碑文中写道:父少时家贫,无力就学,唯自修岐黄,乃通脉理。三八年投身抗日,后随武工队行医。四三年任东海医药救国会会长,继而参与创建县医院,含辛茹苦,竭尽丹忱。尝百草、求验方、治麻风、除黑热、拯沉疴、起膏肓,割股之心,至于忘我。八二年离休后,于故里义务行医,创办聋哑学校,捐微薄之俸,编教材,制教具,寻规探奥,以听诱音,治病育人,精诚所致,遂使聋童哑女走出无声世界,残疾之人而为有用之才。父一生淡泊名利,克己利人,乐善好施,淳厚恭俭,尊科学,重实践,敏于思慎于行。凡六十载,救死扶伤,鞠躬尽瘁,业绩铨于报刊,声望著于桑梓。母王氏邦兰,孝公婆、敬夫君、育子女、和睦四邻,以多病之身,荷持家重任,不幸积劳早逝!双亲树慈范于升迁,留遗爱于儿孙,宁不令人感奋?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唯利世图,像父亲那样一心为民不图回报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受父亲的影响,也为了把他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保持我们的家风,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余热,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尽上自己微薄的力量,使我们家族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谢桂年深情的说:“我从中深深体会到,有了前辈们为社会的无私奉献,才有后代子孙和家族的兴旺发达。我们要把前辈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就是我的初衷。”

      谢桂年1960年嫁给当时在临沂地委给薛亭书记当秘书的于兴和。于兴和1932年出生于莒县招贤镇大铺村,1947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入党,历任教师、县文教科视导员、文教助理、团县委秘书、团地委组织干事、临沂地委办公室秘书、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秘书科长、地委调研室主任、地委秘书长、临沂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等职。于兴和著有《岁月回首》以书,记录了他的人生足迹。

满怀着革命理想和火种的青春之歌

      在这种家庭背景中长大的谢桂年可谓根正苗红,自幼满怀着革命的理想和火种!

她热爱学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学习尖子,1951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临沂师范,1953年9月临沂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在郯城县李庄小学任教师,1956年8月份至1961年3月在郯城县广播站任播音员,1961年4月至10月调临沂市广播站,1961年11月至1982年3月调临沂县医院办公室任医疗统计,负责打字、文印、档案等,1982年4月至84年10月任副主任,分管统计工作,1984年11月至1990年12月任办公室主任,党总支组织委员。

        谢桂年清晰的记得,1953年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郯城县李庄小学任教的情景,一辆地排车将她连人带行李拉到郯城,揭开了她走向社会实践的扉页!这张人生历史的扉页,记载着多少美好的憧憬,也记载着多少痛苦的磨难和自强不息的拼搏。

       在李庄小学,谢桂年每月只有18块钱的工资,除了自己用度之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她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仅本职工作成绩优异,另外学普通话、拉练集训等课外项目也样样争先,不久后在全县500余名教师中脱颖而出,被推选为郯城县广播站第一个播音员。

       谢桂年1956年调郯城县广播站工作。现在的广播站需要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人,那时广播站里共三个人,有时只有两个人,谢桂年身兼多职,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编稿、播音、会计一肩挑,不仅自编自写自导自演、自办节目,做好节目后还要亲自送到郯城县宣传部审查。为了干好这项工作,她不分黑白昼夜,经常天不亮就爬起来,加班加点,没过过节假日,天天忙的不亦乐乎、累的不亦乐乎,但很充实很快乐。她的“先进工作经验”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曾在全区有限广播会议上以《三个小青年办好广播站》为题,作过典型发言。并被推荐到省广播电视台进修,单调的广播站,在她的努力下有声有色。

1956年,谢桂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

       时任地委副书记的薛亭给自己的秘书于兴和选媳妇,首先要过三关“根正苗红的政治关”、“德才兼备的才艺关”、“奋发有为的工作关”。经过“三查五审”,有关组织领导选中了谢桂年。

      1960年随丈夫调临沂工作,谢桂年被安排到临沂县医院办公室做医疗统计工作。医疗统计是陌生的工作,她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很快熟悉工作,对统计表上近二百种疾病的分类、治愈率、病床周转率准确统计和换算,按时上报各种月报、季报、半年报、全年报等报表。

       当时的临沂县医院,即今天兰山区医院的前身。那时,负责后勤保障的办公室工作只有她一个人,在医院办公室除做好统计工作外,又是身兼数职,还做文书档案、图书管理、打字文印、人事管理、收发公务等各项工作,病类好转情况、出院人数、死亡人数统计等各项工作都落在她的身上,甚至职工的调动、职称认定及审核等,包括医院党支部的成立、组织委员情况,幼儿园、男女篮球队,事无巨细,大家小家,简直成了医院大家小家的大管家。

      她管理的井井有条,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自然是单位的先进工作分子。

       然而,所有的成绩、荣誉和光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都会成为罪过。文革中,谢桂年受丈夫牵累,一度被斗的体无完肤、死去活来。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临沂县医院,档案工作和职称评定审核都是她分管的工作之一,她给很多人评定职称,但却忘掉了自己。当时的卫生局局长曾由衷地感慨:临沂地区全卫生系统,最憨的就是老谢了。是啊,谢桂年不图名不图利,退休时自己连个职称都没有。直到退休后遇到新政策:1960年前的中专生可以晋升职称,才给她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她得以晋升为医疗统计师的职称。

       谢桂年几十年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身作则。1988年被市卫生局授予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被临沂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领舞一个时代,舞动一座城

      在一次演出活动中,有一位82岁的老人,舞姿优美,步履矫健,引起了全场雷鸣般的喝彩。这位令人惊讶的老人就是谢桂年。

      剥开历史的尘埃,走近火红的年代。谢桂年在职场上是不可多得的“干将”和风云人物,1990年退休后,更是不遗余力地将临沂市中老年健身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舞蹈唱歌,各种文体活动是谢桂年的“挚爱”,不仅在学校里、工作中,更体现在退休后,将这种“挚爱”发挥到极致,并一度成为她红透半边天的“事业”。她放开身心,尽情的发扬、推广、带动,使临沂市中老年健身事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老一辈的临沂人或者记忆犹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各种健身操、健身球、健身舞刚刚兴起时,有一群中老年人差不多成为街头巷尾最早的、也是最美的风景,他们舞出了欢乐,舞出了风采,那欢乐的笑声穿过云层,那美丽的舞姿卷起清风,在蒙山沂水间回荡!

      谢桂年老人说:“说起临沂的舞蹈史,80年代临沂城没有舞蹈,有一年快过护士节 了,我负责开护士长会。 研究如何过护士节,我提议:我在电视上看到有跳舞的,咱能学个舞蹈就好了,这时候有人说她们楼上有上海来的老太太会跳舞,我就赶紧请她来,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学习跳舞。护士长兰立华从家里找来个磁帶,从中选了一个曲子,我们给它起名叫"上海迪斯科"后来让地区医院知道了,又把这个老师请到他们那教了,在这期间我们县院针灸科的许将、麻醉科的李西华也从外地学来"长春=套"我们过了了个不平常的护士节。再后来苏教授编了个健身操去参加了省里的比赛,又编了个沂蒙迪斯科。许将、李西华又从外地学来"内蒙一、二套健身操",他俩到处教,临沂这才有了舞,他们是临沂广场舞的最早推行者。九十年代体校的校医向孔玲,她为我们编排了大形舞蹈"京调秧歌,我们50多人在人民广场大舞台表演,还排了"红双喜"上了电视台演出。2003年前后她还培训了好几期规定秧歌。当年我们会的舞蹈特别多,一周每天不重复。”

       长久工作细致养成了她的极度细心和耐心,每场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1997年8月14日,去连云港市教东北大秧歌,8月29日去沂南教山东秧歌,11月25日,去蒙阴老年大学教《红梅赞》、《金凤凰》……,1998年3月16日去郯城老年大学,4月12日去荣华大酒店工会……2000年2月,去针织厂教《大中国》、《快乐老家》;4月27日市医院工会教《金凤凰》;5月17日针织厂教健身操、《沂蒙山》、《欢乐中国年》……2001年2月5号针织厂教《红梅赞》、《阿里山的姑娘》;2月14号市妇联妇工委教健身舞……2002年3月去某银行教健身操,4月12号去临沂电厂教健身舞……2003年1月1号去肿瘤医院教《大地飞歌》、市财校教《大中国》,2月19号到煤矿疗养院教健身球……临沂市师专工会、医专工会、电视台工会等市直50多个单位,每单位2人,共100多人,培训了第二套秧歌。

     从1997年到2006年,她笔记本记载的日程和教程都密密麻麻满满当当。

       临沂老年大学于1996年成立,谢桂年被聘为舞蹈班班主任,与著名的舞蹈老师田红形成黄金组合。老年大学艺术团成立,她又被聘为团长!

       那时有三个主要活动点,市委大院,体育馆门口,南关,如同三个革命根据地,谢桂年来回穿梭在期间,领舞,教舞,如一朵花蝴蝶般精彩绽放。临沂的第一支舞蹈叫《上海迪斯科》,这支来自时尚之都的舞曲如新鲜的春风,使他们振奋,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幸福和快乐!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像着了魔般翩翩起舞,不分昼夜。以后的日子里,她和队友大力推广苏教授创编的一支兼具地方色彩和现代特色的舞蹈《沂蒙迪斯科》,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蒙阴老干局领导看到谢桂年带领团队的舞蹈表演,千方百计多次请她去教舞。此后,这单位那学校,这企业那个局,接踵而至,争相邀请。从临沂医院在护士节期间请她教舞,此后前前后后上百家单位陆续不断邀请她。

       谢桂年教舞从来不收费。遇到有的商业演出,所收的钱全部用于置办“演出团”的服装道具,比如服装、鞋帽等,从不让会员花一分钱。为此,她让原来在临沂市中医院作过会计的舞蹈队队员徐志芳任演出队会计。

从业余舞蹈到组办“演出团”应邀演出,谢桂年带领中老年人舞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有一次谢桂年患病在家,沂南一个单位不知内情,专程来电邀请她去教节目,因为病的很厉害,家里人都不同意她去。但她坚持着让女儿送她到沂南,她说:人家来找我,给我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我就要最大努力,怎么能推辞呢?这家单位后来才知道她患病坚持教课服务,十分感动,尽管知道她从来不收礼物,为了表示感谢买了个伴舞用的录音机送给她,谢桂年又买了舞服作为回礼送过去。

      正是这种工作态度和事业精神,使谢桂年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热爱和尊重!

       谢桂年的老伴、原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兴和在一篇《说说我老伴的退休生活》中写道:“每天晚上,她都是吃完饭匆匆收拾一下,背着外甥,赶到活动点扯电线,接录音机,装好磁带,等人到齐。她教的健身操,都是根据民歌改编的,什么“十送红军”、“我的家乡沂蒙山”、“红梅赞”等等耳熟能详,朗朗上口,深受老年人喜爱,跟她锻炼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除了领着大伙儿跳,她还要把手把手的教,主要精力时间都用在了组织中老年妇女活动上。他在市委大院创办的活动点应该是临沂城最早出现的全民健身站点之一。一九九六年六月她又在市体委办公楼前建立了一个晨练点。参加活动的市民由二三十人发展到七八十人。有的住的比较远,多是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来回。他们活动的项目主要是:迪斯科、健身操、健身舞、双扇舞、红绸舞各种秧歌儿,有时也跳交谊舞,有五十多种健身方法。老谢把这些项目编为几个组,每次跳一组,几天轮跳一次,这样即使大家学了新的又不会忘掉旧的。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大家兴趣儿越来越高。

      作为老师,需要先学一步。谢桂年的记忆力特别好特别好,看过别人跳的舞能过目不忘。她经常受邀外出教课,不论哪个县哪个单位,只要邀请她总是随叫随到。记得二零零一年七一前夕,沂南县工会为庆祝建党80周年,要排练两个新舞在节日晚会上演出。当时老谢正忙于筹备市直机关庆七一的舞蹈节目,又加上正患急性肠胃炎,接到邀请,老谢还是坚持去了沂南,回来后就躺下了。由于延误了治疗20多天没能恢复。老谢身上还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犟劲。2017年10月,临沂市举办首届老年人风采大赛,她率领的健身小分队起早贪黑的苦练,一个月瘦了10多斤,小分队终于过关斩将,闯进决赛,夺得亚军。

      2001年,省妇联、省体体育局为她的活动站点颁发了“妇女健身先进活动站”奖牌,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给她颁发了“全国千名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及奖牌。同年被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队”。市委组织部、老干局授予她“全市先进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老谢痴迷于老年体育事业,不仅带动和帮助了别人,自己也深受其益,自得其乐。今年已75岁仍然保持着晨练的习惯,精神充实,乐观豁达。我给她总结的健身秘诀是,起居有序,锻炼适度,助人为乐,心胸大度,不断追求,永不停步,热爱生活,青春永驻。

       老谢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成了临沂的名人,报社、电视台多次对她进行过专访,有一次我们一起逛超市,听到不少人都喊她谢老师,不停的与她打招呼。我心中想,我在这里居住工作了50年,还不如她退休后20年认识的熟人多,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桂花香开誉沂蒙

     岁月是一条河,在她的生命中曾经激起一个个漩涡,更多的是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不管是学习、工作、爱好,谢桂年都做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笔者打开她的笔记本,触摸里面的文字,文字背后的故事,仿佛触摸到久远年代的脉搏和神经,说是久远,不过短短几年,十几年,几十年。

       打开那时的报纸电视,经常见到有关谢桂年的报道:在《中国体育报》、《老人天地、齐鲁名人》、《沂蒙生活报》、《临沂日报》、《临沂广播电视报》、《临沂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许多占据重要位置或者头版头条的图片新闻,记载着谢桂年的人生追求。目前从网上打开优酷视频,可以找到谢桂年领舞的上百个视频

     《中国体育报》记者张立中在记者手记《我的谢姨》中写道:“我去沂蒙山区采访首届全国红色运动会,遇到了谢姨……她退休后把精力放在临沂城最早的活动点上,20多年如一日,老有所为,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了贡献。”

      2006年《老人天地》杂志第59页报道:“山东临沂市有一支‘老人天地’歌舞队,这支民间表演队伍经过十六七年的发展壮大,拥有4支百余人的表演队,每到节日各单位争相邀请。2003年,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她们‘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队’锦旗,她们在2005年临沂市第五届‘健康杯’比赛中又获得‘明星秧歌队’的称号。”

       1998年学员胡雪欣在1998年10月16号的《老年大学通讯》上《我们的班主任谢桂年》一文中写道:“活动点的老年朋友都知道,谢老师相隔时间不长连续两次感冒,又加上脚上长骨刺行动不便,因教健身球过度疲劳,身体很虚弱,但为了让老年朋友玩的愉快,每天一大早仍坚持到活动点教大家做健身球操,练习舞蹈。她和蔼可亲,不为名不为利,甘心情愿为大家服务,她常说:只要大家玩的高兴,把身体锻炼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2006年3月19日《临沂日报》刊登《老有所乐奏新章》这样写:“临沂市有一只老人天地秧歌队,她们出现在各种节日活动和各个广场集会中。表演秧歌、腰鼓、健身球,还有各种形式的民间舞等。她们行动敏捷,舞姿优美,无论在广场上、舞台上,他们的表演都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一个小的腰鼓被她们敲的惊天动地,威风响亮,只要指挥员一个手势,队员们仿佛如一群花蝴蝶飞舞而来,把场地围成一个大大的花环。扇花怒放,红球飞舞,动作整齐,首尾呼应,如同一人。最有名的红双喜秧歌多次在电台、广场艺术节演出,并获广场艺术节二等奖。这支百余人的大型民间文艺队伍已历经十六七个年头,是由原兰山区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谢桂年牵头成立,她能歌善舞,团结同志,不辞劳苦,不计报酬。常自己买教材或外出充电回来再教大家学习,每晨必练,雷打不动。

        临沂不少市直单位和县区谢桂年都去辅导过,数年来共参加大中型演出百余次,获得多种奖章奖旗。 该老人天地秧歌队拥有百余人。她们没花国家一分钱,服装道具主要靠自筹。这支民间文艺队伍成了临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每到节日各单位争相邀请他们去演出,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1998年10月29日《沂蒙生活报》头条图片新闻《我市隆重庆祝老人节》:领舞人谢桂年神姿飞扬,近1400位老人表演老年健身;1999年10月18日《临沂日报》今日晨刊头版头条大幅图片新闻《夕阳无限好》,2000年2月21日《沂蒙生活报》第五版头条新闻《我市举办首届民间秧歌会》,2001年7月16日《沂蒙生活报》头条图片新闻、2001年10月26号《沂蒙生活报》头版图片新闻《载歌载舞夕阳红》“扭的带劲”,2005年10月11日《沂蒙生活报》社会时讯夕阳正红栏目中的《激情度重阳》、2006年《沂蒙生活报》今日看点图片新闻全民体育健身月启动,2008年10月7日《沂蒙晚报》头版图片《载歌载舞迎重阳》……谢桂年矫健的身影和优美的舞姿,尤其是笑容可掬的扇子舞英姿令人过目难忘。

      《临沂日报》1999年1月24日四版以《热心的领舞人谢桂年》为题报道:“在春夏秋冬的轮回中,几乎每天早晨和晚上,你都会看见有一批中老年人聚集在市委大院里翩翩起舞。那优美的舞姿、那赏心悦目的队列组合、那严密有序的组织,俨然似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舞蹈团体。圈里人都清楚,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多亏了热心组织者和领舞人---谢桂年……谢桂年以自己的特长,晚年放异彩,以满腔的热情,又温暖了一个集体大家庭”。

      2006年10月9日《临沂日报》A5版地方新闻压卷之作《谢大娘的秧歌情缘》报道“当时在临沂师范上学就特别爱好跳舞,曾经是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用舞姿尽情展示着青春的风采。在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身心迫害,腰腿受伤,一度与心爱的秧歌”。

      2006年《临沂日报》健康周刊头版《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卫康医院杯临沂市首届老人风采大赛健身类比赛侧记有一段这样写:“‘下面请72岁的谢桂年老人和她的队友表演老年健身舞’,当主持人宣布完毕,所有的人都睁大了疑惑的眼睛,可是,在见过谢桂年老人利落的身段、柔美的舞姿后,疑惑的眼睛变为惊叹,尤其谢桂年将舞蹈中经典的扭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次比赛荣获老年健身操最佳表演奖”。

     1998年组织参加在临沂矿务局的全省比赛,谢桂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她身兼领队、教练和队员数职。2001年获市妇联“中国文明队”称号,同年获省妇联、省体育局颁发的“妇女健身先进活动站”奖牌,2003年4月,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队”锦旗、及“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奖牌,2006年10月获临沂市首届老人风采大赛第一名。

       2015年被授予“山东省模范老人”称号山东省老年工作委员会优秀辅导员,中国体育健身明星,优秀离退休干部等各种荣誉称号……

       每个人都在努力使生命更灿烂,那就需要时刻准备着多吃苦受累,多付出多吃亏!谢桂年老师不论工作中还是退休后,不论日子再怎么艰难,岁月再怎么无情,会让艰苦的日子有声有色、让平凡的岁月红红火火。她工作中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先人后己,作为医院办公室主任,手握给别人评定职称的大权,给许多人评上了职称,唯独没有给自己评上,直到退休后响应政策才取得职称,退休后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不仅影响带动了一群人,更是引领了一个时代,推动了一项事业,把临沂的中老年健身事业推向前沿,同时组建“演出团”,无偿并不计代价的推广,传播和演出,真正成为健康与美的使者。

       谢桂年老师的人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创造着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以沂蒙精神的底色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坚定不移的追求。走,走的脚踏实地,走出了一个优秀党员的光明大道;舞,舞的激情澎湃,舞出了人生精彩的乐章;唱,唱的余音绕梁,唱出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与美好祝福!文/高明贤




关键字:汽车旅游网由资深媒体人林化民创建为政企提供最新汽车旅游资讯,精彩的汽车和旅游行情、评测、导购内容,是提供信息最快最全的汽车旅游网站。
上一篇:济南方特之旅
下一篇:5月份【特惠西安】往返4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