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汽车旅游网 >> 我的游记 >> 浏览文章我的游记

费县利山涧的千年古村情

2023-1-12 13:19:43 不详 汽车旅游网

千年古村情 悠悠利山涧

听说利山涧是“遛娃”圣地,这不,今天来一探究竟:唯一遗憾的就是,听说费县电影家协会的会员证,能够免费进入,小编试了一下,检票口说没接到通知,不能用哦。








附:费县利山涧的传说

在费县城南,有一座山叫利尖崮。有两个平顶山头,大的在东,又高又大,叫大崮顶,小的在西,较大崮顶小而低矮,叫小崮顶。

小崮顶西侧有座山,呈南北走向横亘在那里,像一扇门堵住了利尖崮的去路,村民称其为西门。 北侧有座山,呈东西走向横亘子啊那里,西侧与西门连接,称为北门。

北门北侧相隔有一公里,还有一座山呈东西向平行排列,村民称北山。北门和北山被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峰连接,这座山村民称东山。

北门、北山、东山围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山涧,就是利山涧。山涧的出口被一条河流阻隔。


利山涧的出口是封闭的。北山有一条山腿,在河岸边向南延伸,把本来不大的利山涧出口,堵住了大半。另一半,是一片高高的树林。无论从什么方位,只要不是俯瞰,是看不到利山涧村庄的影子的。

要想看到利山涧村,需要走过一条窄窄的碎石板桥。过了桥,顺着北山山腿尽头处一条小路向里走,转过山腿,才能看见村庄。

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房屋建在北山前山坡上,全用碎石板垒砌。

利山涧名字怎么来的呢?传说与利尖崮有关。那么利尖崮怎么来的呢?那就与崮顶形状像利刃一样陡峭相关吧。但这只是猜测,没有人能说得清。至于利山涧,倒是有个传说故事。


传说这里原来是一个荒凉的山涧,没有人烟。有一年,朱姓人家一老太太带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子讨饭走到这里,因为是冬天,到处天寒地冻,朱老太太一家衣单体寒,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利山涧避风朝阳的地方暂且住下来避寒。朱老太太有一手纺线手艺,去村里替别人纺线养育三个未成年儿子。

冬去春来,朱老太太和村民混熟了,村民看到朱老太太一家人勤劳能干、心地善良,就说:你们单靠一个人纺线怎么能吃饱肚子?不如花钱买几亩地,种上庄稼,等秋后丰收,就不愁吃喝了。

朱老太太面有难色地说:不瞒你们说,我们是讨饭过来的,身上只有一冬天纺线挣下的一吊钱。

村民心眼好,商量了一下,就把利山涧的土地,一吊钱卖给了朱老太太。

朱老太太大喜过望,带着三个儿子起早贪黑开荒种地,春去秋来,庄稼丰收,朱老太太收获了足够多的粮食。他们留下一部分,送给村民一部分,卖掉一部分,用卖粮食的钱买了一部分建筑材料,三个儿子去山上伐树、运石头,经过一冬天的努力,建了一座坚固的石头草房。

过了几年,三个儿子渐渐大了,在村民的帮助下,都说上了媳妇。随着人口的增多,渐渐成了一个小村庄后,就叫利山涧,归属南坡村。

现在,因为进出不便,利山涧村民大都搬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居住,这里只剩下几个老人在伴着历经风霜依然巍然屹立的那些老房子在此生活。

利山涧现在是南坡村一个小自然村,村民大都迁到山下居住了,那里也被有眼光的老板开发成了旅游景区。


附:1、利山涧的由来

明朝时期,有一个苦命的老太太,因丈夫英年早逝,给她留下了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子。一个女人失去了丈夫,如同塌了天。为了活下去,只能沿街乞讨、四处流浪。

有一年,一家四口要饭来到利尖崮北边的小山坳,看到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是个风景优美又隐蔽僻静的好地方。他们一路走来,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总想找一个地方住下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在此处河边搭了一个草棚暂住了下来。

老太太曾经是纺线能手,为了生存,她让儿子去山上给别人放牛,她去村里给别人纺线。经过一个冬天的劳动,老太太一家除了吃饱肚子,还积攒了两吊钱。

当地老百姓都朴实善良,看到老太太一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都感到可怜,就想帮帮他们。一天,族长找到老太太,说:你家三个儿子都大了,靠要饭也不是常法,不如花钱买几亩地种着,将来好成个家。

老太太一脸无奈地说:我倒是看上了山坳里这片荒地,可我只有纺线挣的两吊钱,拿什么买地呢?

族人回到村里,和村民商量后对老太太说:这样吧,就用你的两吊钱,整个山坳归你们了。


两吊钱怎么能买一个大山湾呢,那是当地老百姓可怜他们,故意送给他们的。从此,这个山坳就有了名字,叫利山贱,后来改成了利山涧。

有了地,娘四个就有了生活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起早贪黑开荒,没用几年时间,整个山坳的荒草没有了,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

秋后,粮食堆满仓,娘四个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生活了。

当地老百姓看到老太太的三个儿子勤劳能干,又给他们操持着说上了媳妇。有了媳妇有了孩子,一家人的干劲更足了。除了在山坳里种粮食,还在山坡上种楸树,几十年过去,满山的楸树大的有几抱粗,小的也有一抱粗。

粮食多了吃不完,就想着出去卖,可山坳唯一的出口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出行很不方便。弟兄仨商量着用山上松树架桥,可桥架好了,夏天一场雨过后又冲毁了。这样架了冲、冲了架,费力费时费材料。最后,聪明的三弟兄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他们用厚木板做了十几个长木凳,木凳的腿都有两米多长。木凳放到河里,就组成了一座桥。洪水来的时候,把木凳收起来放在河岸边,洪水过后,木凳放进河里又搭成一座坚固的木桥。这座木凳桥一直沿用了很多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全村人一起上山打石头,建起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这座石桥,才不用了。


老太太一家人在这里住了下来,靠勤劳的双手开荒种地、植树造林,还用山上的石头建了一座座冬暖夏凉、坚固美观的石头房子。

利山涧旁边的河是由南向北流的,一直流传着“蒙山九回头,费县水倒流”的说法。一位老人还写了顺口溜:利山涧,靠河东,三面环山门西走。温凉河,傍山脚,溪水从南往北流。

2、利山崮沙家沟打响场的故事

宋朝时期,费县南部山区利山崮山脚下有个小村,因村民都姓沙而叫沙家沟。村里有个沙家大户很有钱,方圆百里都有他家的田地。


到了这一辈,沙家出了一个地痞,仗着有钱有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沙家每年都要雇佣很多长工,地痞稍有不顺眼就非打即骂,还经常想方设法整治他们。

有一年夏天,麦子收割上场了,地痞怕长工打场时偷懒,自己怕热不能亲自监工,就想到了一个恶毒的方法——打响场。

地痞在村后山梁子下面用木头杆子搭起一个很大的台子。台子上铺上木板,木板上铺一层荒草,再用土把黄草盖住,用水打湿、压实,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空中卖场。


木板上挂上了很多铃铛,骡马拉着碌碡在场上跑,碌碡震动木板,摇响铃铛,响声传播很远。长工们稍有怠慢,铃铛响声就要减弱,地痞就会出来打骂。就这样,长工们为了不挨打受骂,累了也不敢休息。

地痞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强烈不满,有人就上告皇帝。

皇帝严禁地方财主打响场,听说沂蒙山区有人打响场,感到奇怪。皇帝知道,打响场都是富人为了炫富而标新立异的一种行为,沂蒙山区是个穷地方,咋会有这样的富人呢?于是,皇帝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就派官员下来调查。

沂蒙山区离京城有千里之遥,官员餐风露宿、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已经疲惫不堪。下来调查的官员没到沙家沟,就听到老百姓说沙家的坏话,也不去调查了,直接打马回京,向皇帝汇报。

皇帝一听还真有此事,不由龙颜大怒,下令官兵围住了沙家沟,把沙家人全部捉拿,上灭九族、下灭三代,沙家田产、粮食分给当地乡亲。

铲除了地痞、恶霸,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平安、幸福的好生活了。

从此以后,沙家沟村有沙家林,再也没有沙家人了。


3、策马潼关道高焕

很久以前,策马村有户姓高的人家,日子过得不错,就把儿子高焕送到学堂读书。高焕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金榜题名,做了京官。后来,由于他学问高深,被选为皇太子的老师。

皇太子登基以后,为感念老师的教育之恩,特封高焕为潼关道,并封见官大一级。

高焕的老家策马村,皇帝为了尊敬高焕,下令当地文武百官,只要从策马村路过,文、武官从南往北走到于泉北岭,从北向南走到独家洼崖,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高焕在外做官,但时刻关注家乡。家乡有什么天灾人祸,只要他知道,都要鼎力相助。

有一年,高焕回家祭祖,当地老百姓说有三难:一是由于老百姓穷,都在地上睡觉,可地上潮气重,经常有人得病;二是山上有虎狼,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到村庄里祸害人畜;三是每到夏天麦子黄稍的时候,天上总下冰雹,害得老百姓年年夏粮颗粒无收。


高焕听说以后,也很着急,可自己也没有办法解决。

高焕与张天师关系很好,空闲时间,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有一天,高焕在和张天师下棋的时候,说起了家乡的三难,希望张天师给想想办法。张天师微微一笑说:这好办,我给你三件宝贝,一切都解决了。

高焕一听高兴了,赶紧让张天师拿宝贝,可当张天师拿来了一小块羊毛毡、一盏油灯、一个天师符的时候,高焕失望了,说:这几个破东西,怎么能解决老百姓的三难?

张天师又微微一笑说:你别小看这三件破东西,作用可大了。这羊毛毡,叫万人毡。如果就一个人,可以直接躺在上面睡觉。如果是两个人,拽不拽不照样睡得下。如果是一万个人,拽不拽不也能睡得下。躺在羊毛毡上睡觉,不就不怕地潮了吗?

人多了拽大了,没地方放咋办?


等第二天早上人起床了,羊毛毡又缩回去了,还是这么大小。张天师说,这盏油灯呢,叫一两油的灯。放上一两油,能点很长时间。夜里有油灯照明,虎狼就不敢来了。

那,这个天师符做什么用?

天师符,这是我亲笔画的,你拿回去放在家里,保证你家附近都不会有冰雹下了。

高焕拿着三件宝贝回家交给乡亲,从此,乡亲得病的少了,虎狼不敢进村了,策马、南坡、神桥、郭家园、高家行一带的村庄,再也不下冰雹了。村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不过,由于有些村民不守规矩,把三件宝贝给毁了。先是万人毡。一张小小的羊毛毡,拽不拽不就大了,说小就小了,村民感到好奇。万人毡变大要慢慢拽,变小也是慢慢缩,不能猛拽快缩。有些村民使坏嘎伙着把脚放在毡边上猛地一起坐起来,一下把万人毡闪毁了,缩不回去了。


一两油灯呢,正好好点着,故意吹灭点着、再吹灭再点着,没用多长时间,油灯变成了普通油灯,被村民拿回家去了。

天师符也不见了,但据说还在谁的家里放着,只是忘记了存放的地点。不过魔力还在,策马村附近,照样年年没有冰雹灾害。

策马村由于人口增多也变成了东策马、西策马村,但无论怎么变,潼关道高焕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着。(注:作者葛文峰,部分内容由姚东海搜集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事宜。


关键字:汽车旅游网由资深媒体人林化民创建为政企提供最新汽车旅游资讯,精彩的汽车和旅游行情、评测、导购内容,是提供信息最快最全的汽车旅游网站。
上一篇: 龙园夏日游记
下一篇:竹泉村 红石寨秋季图文展